- 杨晓琳;李燕春;包大鹏;梅涛;周多奇;乌云格日勒;聂晶;夏小慧;张之豪;顾壮壮;何子红;
目的:安静心率、运动中心率的增加以及运动后心率恢复是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是运动健身中最常用的监控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改善定量负荷运动心率个体差异的表型和遗传因素,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为个体化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40名身体活动不足健康成年人完成12周HIIT,提取血液白细胞DNA进行全基因组解析,通过包括52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筛选影响运动心率改善效果的遗传标记,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分子标记预测模型;计算权重后的多基因预测评分(polygenic predictor score,PPS),联合表型和遗传指标通过线性逐步回归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结果:(1)12周HIIT后,定量负荷运动心率显著下降(P<0.05),但效果存在个体差异,27%的受试者未有效降低运动心率(ΔHR≥0);(2)表型指标中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是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的预测因子,可解释24.5%的效果差异;(3)基于GWAS筛选出12个效果相关SNPs(P<1×10~(-5)),去除冗余,由其中10个SNPs构建的分子标记预测模型可解释训练效果差异的37.7%,单个SNP的解释度在1.2%~8.1%;PPS高于11.45分时,HIIT对运动心率降低完全无效(ΔHR≥0),当PPS低于-7.728分时,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最好(ES<-0.8)。(4)联合表型和遗传指标构建的综合预测模型中,PPS、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是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的预测因子,可在62.5%的程度上共同解释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个体差异。结论:多基因预测评分、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可有效预测HIIT改善定量负荷运动心率效果个体差异。受试者的PPS高于11.45分时无训练效果,低于-7.728分时效果最佳。基于遗传和表型因素构建的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将为制定效益最大化的个体化运动健身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7期 v.42 505-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常振亚;王玲;王树明;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睡眠问卷调查睡眠时长,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脂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成分数据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结果:(1)24小时动作行为的时间分布与体脂率的整体关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体脂率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3)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体脂率下降,然而一旦其他行为尤其是低强度身体活动(LPA)等时替代MVPA的时间增加,体脂率会迅速上升;(4)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时长(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部分时间以后,体脂率也有所下降。结论:不同身体行为所花费时间的相互替代与3~6岁儿童体脂率的关联不同,其中MVPA的时间占比尤为重要。未来教育者改善3~6岁儿童的体脂率时需着眼于行为整体,其中通过增加MVPA和降低LPA是改善3~6岁儿童体脂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023年07期 v.42 518-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林家仕;姚安;蒋国用;元曹安;陈建明;王向党;秦宇飞;
目的:探究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过程中不同分段的血液代谢组学特征,分析不同分段与供能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在4天内依次进行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及过程中500、1000和1500 m模拟划测试,采集测试前安静状态和每次运动后即刻的肘静脉血样(分别标记为A、B、C、D和E组),基于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液质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分析。采用IsoMS Pro 1.2.15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PLS-DA)和火山图分析遴选出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平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结合Nova MT代谢组学数据库与HMDB在线数据库来注释潜在生物标志物和评估它们的生物学作用。结果:与A组(安静)相比,C组(500 m)运动后即刻的L-赖氨酸、鸟氨酸、丝氨酸、甘氨酸、4-羟脯氨酸和胱氨酸显著减少(P<0.01),N-甲基-L-谷氨酸、泛酸、对羟基苯乙酰甘氨酸、肌酐和腺嘌呤显著增加(P<0.01);与C组(500 m)相比,D组(1000 m)运动后即刻的4-羟脯氨酸、甘氨酸、四氢嘧啶、L-缬氨酸和5-氨基戊酸显著减少(P<0.01),泛酸、抗坏血酸、对羟基苯乙酰甘氨酸、次黄嘌呤、磷酸乙醇胺、3-亚砜-L-丙氨酸、N-甲基-L-谷氨酸、胱氨酸、高香草酸和腺嘌呤显著增加(P<0.01);与D组(1000 m)相比,E组(1500 m)运动后即刻的吲哚-3-羧酸显著减少(P<0.01),次黄嘌呤和抗坏血酸显著增加(P<0.01);与E组(1500 m)相比,B组(2000 m)运动后即刻的茶碱显著减少(P<0.01),4-羟脯氨酸、甘氨酸、次黄嘌呤、抗坏血酸、氨基己二酸和甲硫氨酸显著增加(P<0.01)。结论: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影响赛艇测功仪2000 m全力划过程中不同分段的供能和运动表现,其中,泛酸、N-甲基-L-谷氨酸、腺嘌呤和次黄嘌呤等无氧代谢产物在0~500 m分段或1500~2000 m分段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鉴别赛艇运动员无氧供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3年07期 v.42 527-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刘超;尹科;阳志军;刘岸松;戴祝;
目的: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中骨挫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影像特征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膝关节MRI中ACL损伤部位,分为四组:A组,股骨端断裂,29例;B组,体部断裂,32例;C组,胫骨端断裂,3例;D组,胫骨髁间棘止点撕脱性骨折,20例。分别在MRI矢状面、冠状面T2WI脂肪抑制序列中选取股骨、胫骨骨挫伤面积最大的层面,测量骨挫伤的前后缘距离及中心点距离股骨、胫骨前缘的距离,左右缘距离及其中心点距离股骨、胫骨平台内缘的距离。结果:矢状面,D组较A组及B组胫骨挫伤范围明显增大(P<0.05);D组较A组及B组胫骨挫伤位置明显偏前(P<0.05)。矢状面D组较A组股骨挫伤范围明显增大(P<0.05);D组较A组股骨挫伤位置明显偏后(P<0.05)。冠状位,D组较A组及B组胫骨挫伤范围明显增大(P<0.05);D组较A组胫骨挫伤位置明显偏内(P<0.05)。冠状位上4组患者股骨挫伤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挫伤位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相比急性ACL实质部断裂,急性ACL胫骨髁间棘止点撕脱骨折挫伤范围更大,胫骨端挫伤位置更偏前、偏内,股骨端挫伤位置更偏后。
2023年07期 v.42 540-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汤明;文华伟;张绍华;方禹舜;李涛;李亚楠;张青松;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后部复杂损伤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3例接受ACL重建手术的患者,且术中同时重建修复了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MPR)损伤及内侧半月板RAMP区(RAMP)损伤。根据术前患膝的轴移分度分为两组:低度轴移组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6~41岁(平均26.6±8.19岁);高度轴移组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43岁(平均25.4±9.64岁)。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以及术后2年的轴移分度和患膝MRI,评估ACL及内、外侧半月板后部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平均32.8±16.6个月)。手术时间为98±21.4 min。两组术后1年、术后2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均<0.001)。术前轴移分度:低度轴移组25例(1度15例,2度10例),高度轴移组8例(3度);术后2年轴移分度:低度轴移组1度降为0度15例、2度降为0度3例、2度降为1度7例,高度轴移组3度降为0度1例、3度降为1度4例、3度降为2度3例;术后2年低度轴移组MRI评估RAMP损伤愈合率为92%,LMPR损伤愈合率为88%;高度轴移组RAMP损伤愈合率为75%,LMPR损伤愈合率为75%。并发症情况:无手术部位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例,经3月抗凝治疗后好转,无肺栓塞或死亡发生。结论:针对ACL断裂同时合并RAMP及LMPR损伤的患者,可通过重建ACL的同时修复内、外侧半月板后部复杂撕裂,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轴移分度,提升功能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操作复杂,需配合专用修复工具,故需要重视术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2023年07期 v.42 547-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