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关阳;郑峒;王道峰;张辉;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胫骨相对股骨出现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0例ACL损伤患者的站立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结果。根据矢状位下内、外侧胫骨平台后缘与内、外侧股骨髁后缘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胫骨前移阴性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均未发生前移)、胫骨部分前移组(仅外侧胫骨平台发生前移)以及胫骨整体性前移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均发生前移)。分别对比三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连续性、半月板受损情况以及受伤到手术时间(time from injury to surgery,TFIS),通过组间比较以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发生胫骨整体性前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280例连续病例中,41例存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14.6%),此外,胫骨部分前移患者110例(39.3%),胫骨前移阴性患者129例(46.1%)。胫骨整体性前移组患者PTS、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以及TFIS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患者(P<0.05)。而ALL损伤发生率、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麻醉下轴移分度以及KT-1000侧-侧差值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组与胫骨前移阴性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组与胫骨部分前移组患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S大于12°、TFIS大于6个月以及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是造成ACL损伤后发生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CL损伤后胫骨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为14.6%,临床中对于PTS大于12°、TFIS大于6个月以及内侧半月板合并损伤的ACL损伤患者需警惕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的发生。
2025年07期 v.44 513-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徐彪;路坦;
目的:探究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不同手术方式对膝关节半月板及髌股关节面在不同屈曲状态下应力的影响。方法:获取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膝关节CT及MRI,导入Mimics、Geomagic提取模具,再通过Soildworks对模具完成0°、30°、60°、90°、120°的屈曲构建,并对各个模具分别实施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内侧髌股韧带紧缩术、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最后导入机械软件Ansys,进行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输出膝关节半月板及髌股关节面应力结果。结果: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术与其他术式比较有着最小的半月板应力峰值;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术及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与其他3种术式比较有着较小的髌股关节面的应力峰值。结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术可以提供良好的髌股间接触应力及半月板应力,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髌股关节间应力,但半月板应力稍高,需警惕术后半月板相关并发症。
2025年07期 v.44 52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博;李慧奕;吴惠娜;郑伟;刘一平;黎涌明;
目的:以40%动脉闭塞压(arterial occlusion pressure, AOP)为血流限制(blood flow restriction,BFR)压力,探究BFR对功率自行车骑行最大乳酸稳态(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MLSS)的影响。方法:招募11名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参与测试,年龄23±2岁,身高176±5 cm,体重74.6±5.5 kg,体脂率14.5%±4.7%。本研究的测试共分为4个部分:(1)递增负荷测试,以测定受试者的最大有氧功率;(2)MLSS测试,以测定无BFR的最大乳酸稳态血乳酸(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f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MLSSc)、最大乳酸稳态功率(work load of 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MLSSw)及其相对于最大有氧功率的百分比(%MLSSw);(3)根据测试(2)测得的MLSSw进行一次30 min恒定负荷BFR测试(MLSS-BFR),以测定BFR下MLSSw运动的内负荷强度(心率、血乳酸与主观疲劳度);(4)BFR下的MLSS测试(BFR-MLSS),以测定BFR下的功率自行车骑行的MLSSc与MLSSw。BFR采用可调节压力的加压袖带,对受试者的大腿最近端进行外部加压,加压压力为40%AOP。采集测试全程的心率变化,(2)(3)(4)恒定负荷测试中每5 min休息30 s,休息期间释放限制压力并采集受试者的耳垂血样用以分析血乳酸。测试并采集恒定负荷测试结束即刻的主观疲劳度。结果:BFR-MLSS测试的MLSSw(152.5±28.8 vs. 161.3±28.1 W,P<0.05,ES=0.84)和%MLSSw(53.4%±5.7%vs. 56.7%±5.5%,P<0.05,ES=0.82)均显著低于MLSS测试。但BFR-MLSS的MLSSc(5.61±1.18 vs. 5.61±0.81 mmol/L,P>0.05,ES=0.01)、心率(152.6±14.8 vs. 150.7±10.7 bpm,P>0.05,ES=0.177)和主观疲劳度(14.8±3.3 vs.14.9±2.9,P>0.05,ES=0.06)与MLSS测试类似。结论:BFR运动可以在更低的外负荷强度(输出功率)下达到MLSS,并且BFR运动不会降低MLSS的内负荷强度。尽管BFR会增加相同外负荷强度下的内负荷强度,但是有无BFR运动的内负荷强度区间划分似乎是一致的。
2025年07期 v.44 530-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李祥鑫;杨俊超;卢智慧;陶宽;邱俊强;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心率变异性阈(heart rate variability threshold,HRVT)、肌氧阈(muscle oxygenation threshold,MOT)及其组合阈(combined threshold,COMT)预测通气阈(ventilatory threshold,VT)和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LT)的有效性。方法:招募20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的男性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测试以确定VT和LT,同时采集气体代谢、肌氧和心率变异性数据,并采用HRVT、MOT和COMT三种方法,通过比较VT和LT对应的心率(heart rate,HR)与输出功率(power output,PO)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评估其预测结果的有效性。结果:在HR方面,第一通气阈(VT_1)与第一肌氧阈(MOT_1)(r=0.958,ICC=0.944)及第一组合阈(COMT_1)(r=0.957,ICC=0.951)均呈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其中COMT_1的平均偏差最小(1.4 bpm)且一致性限(limits of agreement,LOA)范围最窄(-5.4~8.2 bpm);第二通气阈(VT_2)与第二组合阈(COMT_2)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最高(r=0.985,ICC=0.982),平均偏差为-0.7 bpm,LOA范围为-5.0~3.7 bpm;LT与COMT_2(r=0.884,ICC=0.754)及第二肌氧阈(MOT_2)(r=0.886,ICC=0.738)均表现出较高相关性和良好一致性,平均偏差分别为-6.8 bpm和-7.3 bpm,LOA分别为-17.5~3.8 bpm与-17.9~3.2 bpm。在PO方面,VT_1与MOT_1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最佳(r=0.836,ICC=0.808),平均偏差为-0.2 W,LOA范围为-11.7~11.3 W;VT_2与COMT_2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表现最优(r=0.910,ICC=0.900),平均偏差为2.3 W,LOA范围为-8.9~13.5 W;LT与MOT_2(r=0.736,ICC=0.692)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均优于COMT_2(r=0.635,ICC=0.618),平均偏差为-2.6 W,LOA为-26.0~20.7 W,而COMT_2的平均偏差为0.2 W,LOA为-26.6~27.1 W。结论:HRVT、MOT与COMT三种方法在预测VT和LT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MOT_1在VT_1对应的PO预测中表现最优;COMT_2在VT_2所对应的HR和PO预测中一致性最高;在LT预测中,MOT_2在PO预测上更具优势,COMT_2在HR预测上更为准确。建议根据不同阈值类型和检测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2025年07期 v.44 53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廖开放;卞超;陈志力;袁子航;黎涌明;
背景:常用的力量训练疲劳监控指标难以实现实时反馈和高频次采集,速度损失(velocity loss,VL)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然而,目前支撑VL作为有效疲劳监控指标的证据存在不足。目的:探究四种(5%、10%、20%和最大)VL力量训练对神经肌肉、血乳酸代谢、主观感知的急性影响,及VL与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频谱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设计,17位大学生运动员采用5%、10%、20%和最大四种VL进行75%1RM强度下的保加利亚蹲,在此前后进行单腿纵跳、血乳酸、主观疲劳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测试或采集。采集最大VL对应保加利亚蹲向心收缩阶段臀大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的sEMG数据,分析每次向心收缩阶段VL与sEMG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M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PF)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四种VL保加利亚蹲均会诱发疲劳水平的显著增加。随着VL的增加,单腿纵跳、血乳酸、RPE和VAS所反映的疲劳水平随之加深,但各疲劳指标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异步性。VL与sEMG的频谱指标MF(r:0.55~0.64)和MPF(r:0.31~0.44)的变化趋势分别存在显著的中度和低度相关关系。结论:VL能有效监控力量训练的疲劳。建议在力量训练实践中采用VL监控疲劳,以精准控制训练应激和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
2025年07期 v.44 550-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