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应用研究

  • 变频相位干涉电场刺激对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募集能力的影响

    周治宁;陈云;吕娇娇;

    目的:探讨变频相位干涉电场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electrical fields stimulation,TIs)对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募集能力的影响。方法:16名健康成年人受试者均完成两次测试,两次测试至少间隔48小时。两次测试仅干预方案不同,分别为变频TIs真刺激和假刺激,刺激目标靶区均为左侧初级运动皮层,测试任务为手部第一骨间背侧肌的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包括3 s和20 s两种条件。在采集20 s MVC的同时采集表面肌电信号,并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技术分析。结果:3 s MVC的峰值肌力表现出时间(干预前后)与干预条件(真假刺激)的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刺激前相比,变频TIs后3 s MVC的峰值肌力显著提升,而假刺激后下降。20 s MVC的峰值肌电振幅表现出时间与干预条件的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刺激前相比,变频TIs后峰值肌电振幅增加而假刺激后下降。结论:变频TIs能够有效增强3 s MVC的峰值肌力和20 s MVC时的运动单位同步放电水平,具有显著提升运动表现的潜力。

    2025年09期 v.44 691-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运动性疲劳对单侧踝关节跖-背屈时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功能连接的影响

    占江龙;于常晓;肖松林;沈斌;章楚怡;徐振;傅维杰;

    目的:探究运动性疲劳对单侧踝关节跖-背屈时大脑半球内和半球间初级运动皮层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选取24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21.6±2.2岁;优势侧均为右侧)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个体化设定的恒定速度跑步,直至疲劳发生。疲劳判定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1)在实验人员的强烈口头鼓励下,受试者仍无法维持个体化恒定跑速;2)受试者的自我感知疲劳量表评分≥19;3)受试者的心率达到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90%。采集疲劳前、后单侧踝关节跖-背屈时初级运动皮层C1、C2、C3和C4四个通道的脑电信号并进行大脑半球内和半球间的脑电相干性分析。结果:与疲劳前相比,疲劳后单侧踝关节跖-背屈时大脑半球内初级运动皮层C1-C3电极对和C2-C4电极对的相干值在alpha和gamma频段显著下降(均P<0.05),而半球间初级运动皮层C1-C2电极对的相干值在beta频段显著上升(P<0.05)。结论:运动性疲劳显著减弱了单侧踝关节跖-背屈时大脑半球内初级运动皮层的功能连接,但可能通过增强大脑半球间初级运动皮层的功能连接而协同工作,以强化对疲劳肌肉的调控。

    2025年09期 v.44 698-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个体、家庭和物理环境因素对超重与肥胖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周林;何玉秀;韩炜;刘桂芳;梁崴;

    目的:从个体、家庭和物理环境层面探讨超重与肥胖儿童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石家庄市的4个主城区各抽取1所公立小学,再从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参与研究,共筛选出315名超重/肥胖儿童,平均年龄为9.57±1.45岁,男童201人(63.8%),女童114人(36.2%)。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个体、家庭和物理环境3个层面共20个因素对超重与肥胖儿童PA的影响。结果:儿童的年龄(β=-0.02)、性别(β_男=0.12)、久坐时间(β=-0.07)、球类技能(β=0.12)和感知运动能力(β=0.18),以及主要看护人的PA(β=0.17)、父母对儿童PA的支持(β=0.10)和家庭社区的PA环境(β=0.40)是超重与肥胖儿童中到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影响因素(P<0.05)。对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总PA,仅发现久坐时间(β_(LPA)=-0.57;β_总=-0.52)、父母对儿童PA的支持(β_(LPA)=0.15;β_总=0.16)和家庭社区的PA环境(β_(LPA)=0.17;β_总=0.15)是其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超重与肥胖儿童PA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维的,个体、家庭和物理环境3个层面的因素均对超重与肥胖儿童的PA起着重要作用,未来在开发超重与肥胖儿童PA促进干预方案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予以全面考虑。

    2025年09期 v.44 704-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基础研究

  • ERK介导的Drp1分裂信号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

    李梦雨;邓豪;郑仕桥;张舵;杨天爱;马穰桂;夏志;尚画雨;

    目的:观察一次大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功能和分裂的影响,分析运动后不同时相下线粒体分裂蛋白磷酸化位点及其上游激酶磷酸化表达变化,探讨一次大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n=8)和运动组(E组,n=40)。其中,E组按时相点划分为0 h、12 h、24 h、48 h、72 h等5组,均在跑台上进行持续性下坡跑,跑台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运动时间为90 min,于运动后相应时相分批取材,分离比目鱼肌并提取线粒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并进行线粒体数量和形态计量学分析,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比目鱼肌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ytochrome c oxidease subunitⅣ,COXⅣ)的共定位及量,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目鱼肌Drp1~(Ser616)、Drp1~(Ser637)、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Thr202/Tyr204)(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Thr202/Tyr204),ERK~(Thr202/Tyr204))和蛋白激酶A~(Thr197)(protein kinase A~(Thr197),PKA~(Thr197))的磷酸化表达及线粒体泛醌氧化还原酶亚基B8(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subunit B8,NDUFB8)和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2(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2,UQCRC2)的蛋白表达。另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DMSO组(Control+DMSO,CD组)、U0126组(Control+U0126,CU组)、运动+DMSO组(Exercise+DMSO,ED组)、运动+U0126组(Exercise+U0126,EU组),每组6只,在急性大负荷运动前20 min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DMSO或ERK抑制剂U012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目鱼肌ERK~(Thr202/Tyr204)、Drp1~(Ser616)磷酸化表达。结果:(1)一次大负荷运动后0 h至48 h比目鱼肌线粒体均出现肿胀,变圆、线粒体分布不匀等超微结构异常变化,其中以运动后12 h至24 h线粒体损伤最为严重;运动后12 h比目鱼肌线粒体NDUFB8和UQCRC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组水平(P<0.05)。(2)一次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Drp1与COXⅣ的共定位的量在运动后12 h至24 h较C组与E0组水平显著升高(P<0.01);骨骼肌细胞内线粒体面积、周长、纵横比、费雷特直径在运动后12 h至24 h显著低于其他时相水平(P<0.05);线粒体数量在运动后24h明显高于其他时相水平(P<0.01)。(3)一次大负荷运动后24 h骨骼肌ERK~(Thr202/Tyr204)、PKA~(Thr197)及Drp1~(Ser616)磷酸化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且运动后48 h至72 h Drp1~(Ser637)磷酸化表达明显降低(P<0.01),然而运动前施加U0126处理可明显下调ERK~(Thr202/Tyr204)及Drp1~(Ser616)磷酸化表达。结论:一次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结构紊乱、功能受损,引起线粒体分裂增加,可能通过裂解受损线粒体以维持骨骼肌细胞稳态,其促进骨骼肌修复机制可能与Drp1~(Ser616)和Drp1~(Ser637)的磷酸化分别正向和负向调控Drp1活性有关,其中活化的ERK~(Thr202/Tyr204)介导Drp1~(Ser616)的磷酸化激活,而PKA~(Thr197)并不是介导Drp1~(Ser637)磷酸化失活的上游激酶。

    2025年09期 v.44 717-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析因设计探讨肩袖缝合技术与固定类型对缝合修复强度的影响

    崔胤哲;严正;马佳;金哲峰;展嘉文;冯敏山;刘广伟;于杰;魏戌;司江涛;庄明辉;韩涛;李建国;张凯瑞;朱立国;

    目的:基于析因设计探讨肩袖缝合技术与固定类型对缝合修复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6例新鲜冷冻猪肩关节标本,按缝合技术(双排线桥缝合技术、传统X-BOX缝合技术)和固定类型(带线锚钉、穿骨缝合)随机分为4组,即双排线桥无锚钉穿骨缝合组(DS组)、双排线桥带线锚钉穿骨等效组(DE组),X-BOX结构无锚钉穿骨缝合组(XS组),X-BOX结构带线锚钉穿骨等效组(XE组),每组4例,将冈下肌肌腱分离并修复到冈上肌的足印区。采用力学实测方法,记录不同缝合结构及固定类型的耐疲劳性(初次循环间隙差值、间隙差值比率、足印区裸露面积比率)和失效强度(失效最大负荷、失效类型)。结果:不同缝合技术会影响失效强度(F=39.559,P<0.001),其中双排线桥缝合技术两组失效强度(693.07±58.35N,746.76±138.57 N)高于传统X-BOX缝合技术的两组(462.90±18.91 N,421.43±90.76 N),而不同的固定类型与失效强度无关(F=1.161,P=0.302)。不同缝合技术会影响标记点间隙差值比率(F=7.781,P=0.016)。其他耐疲劳性测试指标与缝合技术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类型以及缝合与固定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失效强度和耐疲劳性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缝合结构的失效类型发生率如下:Ⅰ型撕裂:XS组>XE组>DS组=DE组;Ⅱ型撕裂:DS组>XE组>XS组=DE组;固定物相关失效:DE组>DS组=XE组=XS组。结论:肩袖缝合的失效强度及耐疲劳特性中的间隙差值比率与不同的缝合技术相关,与采取穿骨缝合或带线锚钉不同的固定类型无关。

    2025年09期 v.44 729-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作者·读者·编者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核心库

    本刊讯;

    <正>[本刊讯]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入选CSCD源刊核心库。详见http://sciencechina.cn/

    2025年09期 v.44 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正>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8)对实验动物的处理方式。

    2025年09期 v.44 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对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正>本刊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序号]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注意:(1)文献作者为1-3名时需全部列出,超过3名时,列出前3名,后面加“,等(et al)”。(2)英文作者按“姓(全写,首字母大写)+空格+名首字母(大写,两个及以上时首字母之间不空格)”,例如:Prakash RS,Heo S,Voss MW,et al。

    2025年09期 v.44 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进展

  • 基于载脂蛋白E探讨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房国梁;王淑凡;杜晴丽;卢莹;

    本文深入探讨了运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三者之间的关联,旨在为通过运动预防和改善AD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A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种病理过程与ApoE4密切相关,包括增加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影响脑血管功能和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炎症发生以及导致脂代谢紊乱等。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能通过多种途径对ApoE的表达以及功能进行调控,促进Aβ的清除并抑制其产生,从而减少Aβ沉积;促进与tau蛋白的结合,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强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能力,进而改善血管功能和脑血流量;提升抗氧化能力,调节与炎症因子的相互作用,以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脂质代谢和胆固醇转运,对AD发挥预防和改善的功效。未来研究需更加深入地探究运动调控ApoE的具体分子机制,明确不同亚型的表达调控及其对AD病理过程的影响。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尤其是为携带APOE ε4基因的个体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2025年09期 v.44 738-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择时运动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体重与身体成分影响的meta分析

    赵晨曦;潘新亮;严翊;

    目的:系统评价上午运动与下午/傍晚运动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体重和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CBM数据库,搜集择时运动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体重与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13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与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效应统计量。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其中7项为随机对照试验,2项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517名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结果显示:择时运动在整体减重和身体成分改善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然而,亚组分析显示,运动类型与年龄因素可能调节择时运动的效果。其中,与上午运动相比,下午/傍晚进行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有助于更大幅度的脂肪量减少和体脂率下降[MD=0.63,95%CI(0.01,1.25),P<0.05;MD=0.70,95%CI(0.14,1.26),P<0.05];与下午/傍晚运动相比,上午进行有氧运动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减少量更多[MD=-0.48,95%CI(-0.71,-0.25),P<0.01],50岁以下人群在上午运动时BMI的下降幅度更大[MD=-0.50,95%CI(-0.73,-0.27),P<0.01]。结论:下午/傍晚进行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更利于降低体脂,而上午进行有氧运动更有助于BMI的下降。整体而言,长期规律地在下午/傍晚运动可能带来更佳的身体成分改善和健康收益。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5年09期 v.44 748-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汗液生物标志物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与展望

    常宁;冯瑞;梅洁;姜涛;

    本文综述了基于汗液生物标志物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在运动监测中的应用。该设备通过无创、实时检测汗液中的乳酸、葡萄糖、皮质醇及Na~+、K~+、Cl~-等生物标志物,实现对运动强度、疲劳程度和水电解质平衡的精准评估,显著提升训练科学性与健康管理效率。传感器结合柔性材料、微流控结构与无线通信模块,可适应多种运动环境,满足动态监测需求。研究表明,汗液中多项代谢指标与血液呈高度相关,具备良好的替代性与实用性。然而,该设备在汗液采集连续性、信号稳定性、模块集成与能效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为此,文章提出从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多参数融合检测及数据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改进,推动其在竞技体育与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9期 v.44 759-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兴奋剂检测中内标物质研究进展

    牛程帅;何森;朱思思;吴嵽;周鑫淼;

    违规使用兴奋剂不仅违反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而且会对运动员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内标物质的引入能够纠正分析的变异性,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在兴奋剂检测中,内标物质的应用能够确保检测过程的稳定及结果的准确。本文通过概述不同禁用物质检测方法中(质谱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不同内标物质的应用情况,对内标物质在兴奋剂检测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和讨论,为兴奋剂检测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4 769-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中国科协统一管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生物医学学术刊物,以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练员和院校广大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体育、科技、卫生方针政策以及“双百”方针,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运动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重要进展,促进国内外运动医学学术交流,为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2025年09期 v.44 775-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省骨科医院

    <正>怀贤敬业求实图强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成都体育医院)是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中国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是“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国家队合作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及救援队牵头单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骨科”唯一传承保护单位。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7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专科23个;是国家区域中医(骨伤、康复)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骨伤、康复、急诊)建设单位;编制床位1350张,2024年门急诊患者123万人次,住院患者5.2万人次,手术量3.6万台次。

    2025年09期 v.44 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

    <正>团结务实服务创新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担负国家队运动员和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医疗服务保障等重要任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门诊、住院、手术等医疗服务。体育医院以运动医学专业为特色,发挥“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两大领域技术优势,突出关节镜手术、康复医学技术、中医传统保守治疗相结合等方法,开展脊柱、肩肘腕髋膝踝等骨与关节的疾患、急慢性肌肉和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常见颈肩腰腿疼和退行性病变、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以及常见运动损伤术后康复的诊疗服务,是集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术与康复、教育与科研和培训于一体的一级运动医学专科医院,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2025年09期 v.44 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欢迎订阅《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正>《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学术期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中文医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500种)收录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专家委员会)中文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入选期刊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国内定价:每册25元,全年300元;国内邮发代号:82-77;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可通过电话、Email或邮政汇款附言方式直接在编辑部办理订阅。

    2025年09期 v.44 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