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应用研究

  • 关节镜下三点式套结法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斜放射裂的临床疗效

    孟庆阳;虞连奎;马勇;史尉利;付晓月;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点式套结法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斜放射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10月笔者团队采用关节镜下三点式套结法缝合治疗LMPR斜放射裂同期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负重锻炼时间及并发症。术前和术后6月、1年及2年随访,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Scoring Committee,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和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LMPR愈合情况及外侧半月板外突(lateral meniscus extrusion,LME)值。结果:2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所有患者的半月板股骨韧带完整,平均手术时长为77.3±10.6分钟,住院时间为2.7±0.5天,术后首次负重锻炼时间为10.8±6.7小时。术后6月、1年及2年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年的IKDC评分显著高于术后6月(P<0.05),术后2年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6月(P<0.05)。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均为阴性,术后胫骨前移距离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LMPR临床愈合率为100%,影像学愈合率91.3%。术后LME值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三点式套结法缝合可以有效治疗LMPR斜放射裂,安全性高,并可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愈合率高,能有效降低LME值。

    2025年08期 v.44 603-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胫骨平台后倾角减小截骨术治疗初次前交叉韧带损伤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与胫骨过度前移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辉;王道峰;洪雷;王雪松;李悦;吴关;底孟林茜;

    目的:探索胫骨平台后倾角减小截骨联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在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增大与胫骨过度前移的初次ACL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影像学和关节镜手术结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至2022年于我科行ACL重建的患者,纳入标准:PTS≥15°且胫骨前移≥6 mm,一期行ACL重建联合胫骨平台后倾角减小截骨术。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KT双侧差值、轴移分度、Lachman分级、内外侧间室前移、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关节镜下的合并损伤。移植物松弛定义为术后MRI或关节镜下移植物松弛,或KT双侧差值>3 mm,或术后轴移1+;移植物失效定义为术后MRI或关节镜下移植物断裂,或KT双侧差值>5 mm,或术后轴移>2+。比较术前术后相关临床结局差异,并描述术后移植物状态及合并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0例患者,平均年龄31岁,女性占比23%。术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测量值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80。与术前相比,术后PTS(18.2°vs. 6.8°,P<0.001)、双侧KT差值(7.8 mm vs. 1.2 mm,P<0.001)、外侧间室胫骨前移(7.5 mm vs. 4.5 mm,P=0.002)、内侧间室胫骨前移(5.0 mm vs. 2.7 mm,P=0.034)均获得显著改善。此外,术后2+~3+轴移(73.3%vs. 6.7%,P<0.001)以及Ⅱ~Ⅲ级Lachman(70%vs. 3.3%,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减少。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移植物松弛发生率为20%,移植物失效发生率为13.3%。所有患者中,1例(3.3%)患者存在移植物撞击或独眼损伤,3例(10%)患者合并软骨损伤,4例(13.3%)患者因合并髁间窝增生而行髁间窝成形术。在所有患者中,未发现截骨相关并发症,如截骨部位感染、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结论:在至少2年的随访过程中,对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与胫骨过度前移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减小截骨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能显著降低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善膝关节稳定性,降低高度轴移发生率,降低内外侧间室胫骨前移量,并减缓移植物松弛和失效事件的发生。

    2025年08期 v.44 609-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实时超声探究不同跑鞋和着地模式对跑步时跟腱长度变化及负荷特征的影响

    张希妮;傅百盛;邓力勤;李雨昕;傅维杰;

    目的:比较穿着不同跑鞋和着地模式对习惯后跟着地跑者在体跟腱长度变化及负荷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男性跑步爱好者11人,年龄33.7±8.7岁,跑步年限5.3±2.3年。要求受试者随机穿着缓冲跑鞋和极简鞋,以10 km/h的速度在Bertec三维测力跑台上分别进行前掌着地和后跟着地跑。将超声影像仪探头通过弹力绷带固定在跟腱与腓肠肌内侧头结合点处,同步应用Vicon高速红外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并计算在体跟腱实时长度变化和负荷特征。采用2×2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跑步过程中不同跑鞋(缓冲跑鞋vs.极简鞋)和着地模式(前掌着地vs.后跟着地)对跑步时在体跟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结果:不同跑鞋和着地模式下的足触地角度存在交互作用,穿着同一鞋条件(缓冲跑鞋或极简鞋)时后跟着地跑时的足触地角度显著大于前掌着地跑,且穿着缓冲跑鞋进行后跟着地跑时的足触地角度显著大于穿着极简鞋进行后跟着地跑(P<0.05)。穿着不同跑鞋采用不同着地模式跑步时的跟腱瞬时负载率峰值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穿着极简鞋采用后跟着地跑时的跟腱瞬时负载率峰值显著大于穿着缓冲鞋采用后跟着地跑时,且穿着缓冲鞋进行前掌着地跑时的跟腱瞬时负载率峰值显著大于采用后跟着地跑时(P<0.05)。此外,其余参数均不存在交互作用,但存在显著的组别或时间主效应(P<0.05)。前掌着地跑时的跟腱力峰值、平均跟腱负载率、跟腱冲量、跟腱应力峰值、跟腱长度变化峰值和跟腱做功显著大于后跟着地跑时,穿着极简鞋时的跟腱力峰值显著大于穿着缓冲跑鞋时(P<0.05)。结论:通过穿着极简鞋和/或转换至前掌着地模式可以提供更高的肌腱负荷强度来改善跟腱的形态和力学特征。但是,更高的跟腱负载率也提示,如果没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且在穿着极简鞋跑步时仍保持后跟着地模式,缓冲结构的减少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伤风险。

    2025年08期 v.44 618-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李合;高振华;王人卫;翁黎俊;许弟群;

    目的:探讨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依据筛选标准选取55~60岁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同龄血压正常健康女性,将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随机分为高血压锻炼组(n=23)和不参加步行干预的高血压对照组(n=23),血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n=23)。高血压锻炼组受试者隔天进行一次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每次运动时间为45~6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连续进行12周。步行运动试验前后进行形态指标[体脂率、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血压指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血管内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检测。结果:经过12周的步行锻炼,高血压锻炼组的体脂率、WHR和SBP均较试验前显著下降(P<0.05);脂代谢TC、TG、LDL-c均较试验前显著下降(P<0.05),HDL-c较试验前显著升高(P<0.05);EMPs、hs-CRP的浓度均较试验前显著降低(P<0.05),SOD浓度较试验前显著性升高(P<0.05)。试验后高血压锻炼组的大部分指标均较高血压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经过12周基于步频控制的中等强度的步行锻炼,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脂肪含量降低,收缩压得到改善,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损伤得到抑制或恢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降低。

    2025年08期 v.44 626-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证据

    陈恺豪;黄达武;刘露;

    目的:通过行为和脑电特征,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体育专业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采用Go/No go范式任务,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干预手段。同时借助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对比分析两组大学生在干预前后反应抑制能力表现的变化。结果:1)行为学:真刺激组受tDCS干预后Go反应时显著小于前测(P<0.05),Go正确率与No go正确率对比前测无显著性差异,假刺激组干预前后均无差异。2)脑电:在Go任务中,真刺激组受tDCS干预后,在中央区-顶区的P3波幅显著大于干预前且P3潜伏期显著小于干预前(P<0.05),假刺激组干预前后均无差异;No go任务中,真刺激组受tDCS干预后,在中央区-顶区的P3潜伏期显著短于干预前(P<0.05),假刺激组干预前后均无差异。组间对比发现,前测结果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中,真刺激组Go任务的P3潜伏期显著短于假刺激组(P<0.05);然而,Go任务的P3波幅、No go任务的P3波幅及潜伏期的组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tDCS干预使受试者表现出了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强的抑制控制能力、更高的反应抑制加工效率,募集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试者的反应抑制表现。

    2025年08期 v.44 634-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作者·读者·编者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核心库

    本刊讯;

    <正>[本刊讯]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入选CSCD源刊核心库。详见http://sciencechina.cn/

    2025年08期 v.44 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重要声明

    <正>1.本刊从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理投稿及相关事宜,且不会向作者提供个人转账汇款账号。2.本刊官方网站(投稿系统)网址:https://ydyx.cbpt.cnki.net或https://ydyx.chinajournal.net.cn;Email:cjsm@vip.163.com;联系电话:010-67192754,67192756。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作者与读者,除以上途径外,其他署名本刊的联系方式均为冒用。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本刊核实,以免上当受骗。

    2025年08期 v.44 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研究进展

  • 两极化训练对不同水平耐力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李超翔;汪军;

    目的:为两极化训练在耐力运动员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总结两极化训练对不同水平耐力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结果:(1)两极化训练能提高各个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但对高、中水平耐力运动员的效果更为显著;(2)两极化训练能提高高、中水平耐力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但对低水平耐力运动员的影响有限;(3)两极化训练能提高中等水平耐力运动员的无氧阈以及血乳酸浓度为2 mmol/L和4 mmol/L时的运动速度,但对高、低水平耐力运动员无氧阈的影响尚无定论;(4)两极化训练对耐力运动员运动经济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有待继续研究;(5)两极化训练提高耐力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训练刺激的变化、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线粒体的合成以及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的影响。结果提示:两极化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水平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是较为适合这些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未来应重点研究两极化训练对耐力运动员无氧阈与运动经济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两极化训练的生理学机制。

    2025年08期 v.44 645-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自由泳运动约束与手臂协调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范湘波;吕晓庆;戚雅茜;陈贞祥;赵德峰;李旭鸿;

    在自由泳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受到环境、个体以及运动任务的约束,进而影响手臂的动作协调和运动表现。本文对手臂动作协调评价方法以及3种约束下手臂协调和游泳表现的生物力学影响机制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结果:1)自由泳运动员通过改变手臂协调模式应对游泳速度增加所带来的环境约束,以期获得更好的游泳效率,提示游泳速度带来的环境约束是手臂协调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2)随着增龄、技能水平的提高,运动员通过增加产生推进力的相对时间来提高手臂动作的协调指数,但是较高的手臂协调指数并不代表运动员拥有较快的游泳速度且产生理想的推进效率。3)速度超过1.80 m/s和划水频率达到45次/min以上,自由泳运动员的手臂协调模式才会改变,说明速度和划水频率是影响和限制运动员游泳表现的重要因素。4)协调模式随着环境、个体和运动任务的约束而变化,精英运动员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手臂协调模式来提高运动表现。

    2025年08期 v.44 652-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运动相关慢性创伤性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戚博特;管露露;谭景旺;曹甍;张庆文;邹昱;

    本文系统回顾了运动相关慢性创伤性脑病(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CTE)的历史起源、发病机制、患病率、风险因素、预防策略以及潜在诊疗和治疗方法。结果显示:(1)CTE是由反复的头部撞击引发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常见于高强度碰撞性项目的运动员群体;(2)其患病危险及病理严重程度不仅受头部撞击累积次数与强度、运动员竞技水平、职业生涯持续时间、首次参与碰撞性运动项目年龄的影响,也与潜在的遗传、药物和酒精滥用及其他外部环境因素相关;(3)完善竞赛规则、推广运动防护设备的使用、加强碰撞性训练的科学管理及建立完善的损伤监测体系等多维干预措施是预防CTE的关键。建议未来研究应整合结构成像、功能成像与分子成像技术,以全面揭示CTE的复杂病理机制;加快高特异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示踪剂及体液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与临床转化,提升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能力;促进包括靶向治疗、营养干预和有氧运动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策略的开发,为CTE的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5年08期 v.44 662-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运动对肌-骨-脂交互作用的调控研究进展

    程露露;蒋亦凡;王思雨;扈盛;陈朝晖;

    运动通过影响肌肉与骨骼的交互功能,进而对肌骨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肌肉和骨骼之间的机械传导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各种脂肪因子在运动代谢过程中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身体活动减少或能量摄入增加时会导致脂肪细胞肥大、免疫细胞募集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诱发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然而,运动所产生的非特异性连锁反应可通过肌-骨-脂交互作用(crosstalk)中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增加肌骨系统合成与代谢(如:葡萄糖氧化分解、脂肪酸氧化),起到直接抗炎效果。因此,本研究从肌-骨-脂交互作用角度探讨肌源性因子与骨源性因子对肌骨代谢的调控作用、脂肪因子对肌骨代谢的影响,以及运动调控细胞因子网络改善慢性低度炎症的分子机制。

    2025年08期 v.44 673-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国际动态

  • 第3届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论坛暨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2025年第1次执委会议学术总结

    张霞;谢敏豪;李璟;李伟;高奉;

    <正>第3届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论坛(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Summit,SMHS)于2025年6月25日至6月30日在德国汉堡举行,同期还召开了2025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s Medicine,FIMS)第1次执委会会议。该论坛由国际奥委会、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以及欧洲运动医学联合会支持,全球促进体育锻炼联盟主办。相关学术内容如下:

    2025年08期 v.44 684-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中国科协统一管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生物医学学术刊物,以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练员和院校广大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体育、科技、卫生方针政策以及“双百”方针,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运动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重要进展,促进国内外运动医学学术交流,为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2025年08期 v.44 686-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欢迎订阅《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正>《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学术期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中文医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5年08期 v.44 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